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4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讲话称,美国将对药品征收关税,并于4月9日生效。特朗普在讲话中称:制药企业的大部分产品都在美国销售,
回顾2018年以来的美国对华医药关税政策,涉及的以医用耗材为主,多数原料药、制剂产品被排除在外。
截至目前,白宫网站指出,一些商品将不受“对等关税”的约束,包括:已经受到第232条关税约束的钢铝制品、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以及未来可能受到第232条关税约束的商品;铜、药品、半导体、木制品、黄金;在美国无法获得的能源和其他某些矿物等。
《豁免此次从价税商品附录》显示,超过90%的医药产品(包括化药制剂、疫苗、抗体等生物制品)以及维生素类、氨基酸类等大宗原料药仍被纳入豁免清单,仅布洛芬、去甲伪麻黄碱等少数原料药未获豁免。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对照中国海关税则号梳理了豁免的医药产品及其相关税号:
不过,白宫网站消息称,特朗普拥有“修改权限”,可以视情况提高或者降低关税。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2024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额合计1993.7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079.64亿美元,进口额914.12亿美元。
在我国出口的产品中,体量最大的是西药类,达1064.52亿美元,其中原料药538.07亿美元,西成药297.76亿美元,生化药228.69亿美元;其次是医疗器械类(845.54亿美元),其中医院诊断与治疗占比最大(502.99亿美元),其次是一次性耗材(145.19亿美元),保健康复用品(116.40亿美元),医用敷料(45.44亿美元),口腔设备与材料(35.52亿美元)。
从国别来看,多年来美国一直位居我国出口最大规模的单一市场,同时,美国也是我国医药产品第一大进口市场。
具体来看,2024年,我国对美国的医药贸易出口额为190.47亿美元,其中医疗器械类达117.58亿美元,西药达64.25亿美元,中药8.7亿美元;至于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医药商品总额达150.57亿美元,医疗器械类达85.24亿美元,西药类为63.33亿美元,中成药为2.02亿美元。
虽然中国对美国在医药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但是差距约39.9亿美元,不算太大,且从商品附加值的角度考虑,美国出口的产品附加值更高。
印度和美国是我国原料药出口的前两大市场。根据美国官方披露的数据,美国80%的原料药依赖进口,主要来源于我国与印度。美国市场95%的布洛芬、91%的氢羟肾上腺皮质素、70%的对乙酰氨基酚,以及40%以上的青霉素和肝素原料药均依赖我国。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美国对我国医药市场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改变。相关专家指出,如果美国想摆脱原料药主要依赖我国的局面,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发展美国本土生产体系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此外,美国“药荒”频发,往往寻求从我国紧急进口药品加以解决。
今年3月4日,美国药典(USP)发布了其首份易短缺药物清单(Vulnerable Medicines List,简称VML),该清单详细列出了截至2024年10月可能面临供应中断风险的100种药物——其中,49种为慢性病治疗所需,51种则用于急性护理,涉及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肝素钠注射液、异丙酚注射乳剂和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甲氨蝶呤注射液等。
中邮证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也指出,美国约30%的药品原料依赖中国进口,若既有关税持续,可能导致美国药企成本上升,进而推动其寻求替代来源(如印度)。但印度70%原料药依赖中国,短期内难以替代,中国仍具议价权。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在《2020年中国化学制药行业经济运行报告》中也曾指出,美国的医药市场发展比较成熟,在过去数十年内,已将低附加值、会造成较大污染的原料药生产转移到其他新兴市场。中国是美国主要的原料采购国之一。短期内,中美贸易摩擦会造成出口订单总量下降。但长期来看,这种影响还会反过来转嫁到美国本土医药企业身上,原料药价格上升,制剂产品价格也会水涨船高。
至于中药类产品(2024年数据显示,在出口比例上,植物提取物占56.9%,中药材及饮片占22.7%,保健品为12.4%,中成药仅7.5%——主要出口产品为片仔癀、清凉油、安宫牛黄丸、六味地黄丸等经典品种),进出口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预计受关税冲突影响有限。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长期以来,我国医药产品外贸出口主要由医疗器械和原料药产品驱动,而部分国产化率依旧偏低的产品,例如诊断试剂、高值耗材、高端医疗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仍然是我国医疗器械的主要进口品类,如弥补生理缺陷、残疾用器具,缝合用针,血管支架,心脏起搏器,手术机器人等。
此外,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生化药是我国进口医药产品的主要类别,免疫制品、人用疫苗、血液制品和抗血清等三类仍为生化药品主要进口产品,进口所占比重分别为49.26%、25.94%和14.15%
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4月7日,全球股市巨震,A股、港股大量医药上市公司股价下跌,然而也有个别股票不跌反涨——以卫光生物、派林生物、博雅生物、天坛生物为代表的血制品概念股拉升。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并非一蹴而就。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对外合作部张小会在《中国医药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就指出,在原料药和制剂产品的产业链环节,中美两国形成了较强的互补关系。在产业分工上,美国医药产业注重创新,专注于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产以及全球市场拓展,位居产业链高端环节,能够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我国侧重生产制造,在原料药生产、仿制药制造以及药品大规模生产上具有优势,能够为美国医药企业提供生产制造方面的支持。
在市场规模上,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对于跨国药企的吸引力不减;且我国还是全球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国、仿制药大国、中低端医疗器械主要生产国,医药创新总体实力居第二位,供应链完备、稳定且韧性强,药械产品国产替代水平日渐提高,面对关税冲突,虽然难免受到影响,但是相信压力可控。
2025年4月4日,中国国务院批准对原产美国的所有商品加征34%关税。并对原产于美国、印度的进口相关医用CT球管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
据第一财经报道,作为进口CT球管生产厂家之一,GE医疗方面表示,公司在开展业务的每个国家都诚信经营,并倡导开放市场和公平竞争。4月6日,公司与多家美资企业一起受邀参加了由商务部召开的圆桌会议。中国商务部以GE医疗为例,重申了公平对待外资企业的承诺。公司认为,这次反倾销调查不会对公司在中国的业务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球管是CT的核心部件,是CT的”心脏”。全球 X 线球管市场格局集中度较高,GE医疗、飞利浦、西门子、佳能等国外厂商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同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我国也涌现一批 X 线球管企业,如昆山医源、电科睿视等,逐步缩小与行业头部企业的技术差距,上游供应日益充足且趋于国产化。
山西证券(5.670, 0.04, 0.71%)分析,医疗设备、高值耗材出口影响可控,同时利好中国市场替代美企份额。对于大部分医疗设备和高值耗材企业来说,其出口美国的收入占比较低或尚未进入美国市场,关税政策对其出口影响可控;
中国的关税反制政策尤其利好中国市场中美企份额高的子行业,如心脏电生理和影像设备,有望加速国产企业替代进程。此外,部分中国医疗设备企业已经针对关税政策提前进行了准备,如在墨西哥、美国等地建立工厂,减弱关税影响。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也在积极拓展美国以外市场。据央视《新闻1+1》节目报道,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屠新泉表示,美国市场虽然现在是世界第一大市场,但从占比来看,它只占到我们出口比重的15%,所以仍然还有85%的更广阔的世界市场等待我们去开拓,开拓的空间还是非常巨大的。过去这些年,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实际上已经很好地开拓了这些市场,包括东南亚、拉美、中东、非洲市场等,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也已经占到了总出口的50%以上,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对美国的出口也从过去将近20%的占比降到了15%,我们市场多元化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迈瑞近期在投资者关系记录表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市场本身仍有庞大的增长潜力。为了抓住 这一风口市场的历史性机遇,公司仍在不断倾斜资源,全方面加大投入,预计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发展中国家都将是拉动公司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有国产影像头部企业的高管对关税事件坦言,目前我们最重要的是最好自己的事,不管外部环境怎么变,做好产品,保证供应,自主可控,其他都不是问题。
在出口市场方面,美国仍然是我国医疗器械第一大出口市场;在出口产品类别方面,医院诊断与治疗类产品出口额最大,一次性耗材涨幅最显著。
医用低值耗材是出口的重要品类,凭借性价比优势,在美国市场占据较大份额。相关数据统计,美国80%的针头和注射器来自于中国。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仿制药、低值医用耗材领域受影响最直接,因利润薄、成本敏感。 创新药、生物科技板块相对安全。
中邮证券分析,此次绝大部分医用耗材、敷料、医疗设备和零部件及康复用品等均未被纳入豁免清单,特别是部分产品叠加过往已有的额外加征措施,关税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例如注射器及其零附件关税水平目前为120%,此次对华加征后将达到154%;医用、外科用手套关税水平目前为 70%,此次对华加征后将达到 104%,且将在2026 年 1 月达到 154%。X 射线断层检查仪、彩超诊断仪、核磁共振装置等目前在 45%左右,威廉希尔APP此次对华加征后达到约 80%(以上数据截至4月6日)。
现在美国宣布对中国输美产品再提高50%至84%,上述产品关税面临进一步升高。
此外,有关专家也表示,除低值耗材企业外,出口做的比较好的企业也将受到影响。进口品牌方面,本土化做得比较好的企业相对来说国内市场影响较小,但出口美国业务量大的企业同样被波及较大,部分企业甚至做好停产准备。
海外市场较大的迈瑞医疗(214.710, -0.19, -0.09%),日前对关税事件进行回应。迈瑞4月3日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上回应称:在今年初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两次10%关税生效前,公司已提前根据意向订单在美国前瞻备货,因此今年美国销售的产品并不受到本轮关税影响。为满足国际化业务运营需求,公司在全球布局了几十家生产基地,其中包括已获FDA认证的工厂,可满足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需求。
迈瑞医疗表示,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公司销往美国的产品便被加征关税,但这并未影响公司美国市场的拓展。2018年至2023年美国业务的复合增速达到了10%,目前美国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约6%。
根据商务部中国对外经贸企业服务网,美国仍是目前中国医疗器械的第一大出口国。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国出口医疗器械金额同比增长7.3%。其中,口腔设备与材料、医用敷料和一次性耗材出口额同比增幅均超过两位数。此外,中国注射器,臭氧治疗仪、氧气治疗仪、喷雾治疗仪,高端敷料,药棉、纱布、绷带,医用手套、医用家具等细分产品对美国出口增速显著。
但随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这种以低端出口为主的趋势也正在发生转变。从全球范围看,医疗器械产业已逐渐成为发展速度快、贸易活跃、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之一,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逐年增长,也为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出海空间。在此基础上,中国医疗器械出海进程持续加速。越来越多具有全球化视野、技术先进、合规运营、产品质量上乘的中国企业正在国际化进程中脱颖而出,逐渐展现其国际影响力。
在今年的CMEF展会上,大部分国内企业展示的产品都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新医疗器械和设备,其中很多医疗器械都搭载了人工智能AI功能,例如手术机器人、3D视觉导航设备等。
一位中国医疗参展企业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此次参展的部分产品和技术是全球首创的,在全球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样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产品,受关税的影响会相对较小,因为有很多方式可以豁免或消化关税。”
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姜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于低附加值的产品而言,由于本身的成本较低,在美国市场即便加关税,企业还是有较好盈利的;但关税可能会削弱出口美国的中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的竞争力,除非这些产品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但目前来看这样的产品出口美国的并不多。”
尽管白宫发言人已经公开确认,药品暂时不在10%基准关税和更高税率的打击范围内。然而,2025年4月7日,亚太股市恐慌情绪蔓延,港股医药板块跌近15%,恒生医药ETF盘中跌停,收市仍跌9.98%。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多国实施关税:全球10%的基准关税,外加对特定国家的“互惠”报复性关税,如欧洲20%,中国34%,越南46%,加拿大和墨西哥25%。对等关税于4月9日生效。
根据白宫发布的情况说明书,药品及部分产品暂时未被列入新关税清单。对于此前持续游说寻求豁免的药企来说,这一决定算得上是阶段性胜利。
中信建投证券研报认为,关税政策冲击下,对医药产业链的影响较为复杂,并且可能仍然存在变数。
特朗普最近在一次活动中发表讲话时说:“制药公司都会轰轰烈烈地回来,它们都会回到我们的国家,因为如果它们不回来,它们就要缴纳巨税。”
4月4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接连发布多项对美反制措施,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目前看,制药业是医药健康领域中受关税冲击最轻的。“关税调整未必会导致药械价格的上涨,在进出口贸易受影响时,可能加剧行业的内卷,反而出现价格下降的情况。”一位跨国药企人士对《财经》分析。
特朗普政府此轮关税放过制药业,至关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给产业转移时间,二是担心药价上涨,或者短缺。
2025年2月20日,特朗普在一次闭门会议上警告制药公司,关税即将到来。并表示,这些公司应加快步伐将海外生产转移至美国。参会者包括礼来公司、默克公司及辉瑞等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业内将特朗普这轮加税,称为“232关税”。1962年美国《贸易扩张法》第232条,允许总统在发现进口有可能损害美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调整进口。在第一个任期内,特朗普对进口钢铁、铝征收关税,这些关税至今仍然存在。
特朗普已经多次明示,要对医药加关税,这将符合政府扩大美国制造业和供应链在这些行业的复原力的目标。
一些跨国制药公司预计,美国对制药行业的关税税率可能会逐步提高,最终到25%。
医药行业供应链中最重要的环节在中国、印度和欧洲。美国医药对进口依赖度高,2023年,美国进口药品的价值超过1760亿美元,其中60亿美元(包括抗生素)来自中国。
“我们国家几乎不生产药。各种医疗用药,不管是治病的还是救命的,基本都在其他国家制造。”这让特朗普政府意识到提高药品价格的风险,加关税有可能提高终端产品价格,并造成某些仿制药的短缺,这些仿制药占美国处方的绝大部分。
2021年,美国大多数消费量最大的仿制药,以及关键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这些药品都没有生产其活性成分的美国工厂。生产这些活性成分的企业大多来自中国和印度,因为成本明显低于美国。
据行业数据提供商Clarivate称,中国和印度的工厂供应了世界上几乎所有止痛药布洛芬和抗生素环丙沙星的活性成分。
一旦加关税,“许多在中国和墨西哥生产的活性药物成分(API)、前体产品和仿制药,最终可能会让美国患者支付更高的费用。”医学事务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Medical Affairs)首席执行官威廉·索利曼(William Soliman)公开表示。
特朗普发起的这场看似产业回流的阳谋,可能会成为美国医药成本激增的倒计时。
“其实美国有点误伤自己,他们的成本结构本身是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的。”一位医疗器械国际资本市场投资人士对《财经》分析,这一轮的关税变化,对美国企业的影响可能远大于中国企业。
美国80%的原料药依赖进口。美国生物制药协会(BIO)的报告称,若原料药关税提高10%,研发成本或增加5%-8%,药企部分的早期项目可能被砍。
一旦来自中国的原材料涨价,受影响最大的将是美国的下游产品价格。德国私人银行Hauck Aufhäuser Lampe中国资管办公室钱若凡分析,美国的药品市场毛利率可以达到90%以上,对单一品类短期影响不大。但是,全面的关税上涨可能带来通胀,特别是化工品生产的其他下游产品,“如衣服之类,利润率可能只有5%,全面对中国和东南亚加税,企业不可能倒贴成本出口,那加税和在美国国内涨价有什么区别?”
一旦美国推出未来的药品征税计划,欧盟可能会成为靶子。医药制品是欧盟对美第一大出口商品,占比22.5%,很大原因是爱尔兰对美出口导致。
爱尔兰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爱尔兰医疗和药品的出口达到999亿欧元,占了出口总额的45%;爱尔兰对美国的货物出口激增了34%,达到726亿欧元。
爱尔兰与美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是,制药商把大部分在爱尔兰生产的医药产品出口到美国。爱尔兰已经成为全球品牌药或者说高价药的枢纽,特朗普认为这个岛国占尽了美国的便宜,“已经掌握了整个美国制药业”。
有多家大型美国药企在爱尔兰设有重要生产基地。其中默克的癌症药物Keytruda,礼来的减肥药物Zepbound,以及强生的抗炎药Stelara,用于治疗关节炎等疾病。
爱尔兰副总理西蒙·哈里斯(Simon Harris)警告称,如果特朗普政府对欧盟制药和化工行业实施20%的关税,同时欧盟采取对等措施,爱尔兰对美国的相关出口可能减少约一半。
“美国关税政策药品是豁免的,中国药品出口受到的影响有限,现在不知道中国关税政策是否也有可能对药品豁免。”一位制药行业人士对《财经》表示。
在2024年中国医药产品出口中,美国占大头为190.47亿美元,比第2—第4名的总和186.21亿美元还多一点,占了中国医药出口总额的17.6%。
当下,中国药企可以暂时缓一口气。中信建投证券研报分析,国内创新药出海,主要通过BD(商务拓展)合作对外授权,不产生商品销售逻辑,短期内关税影响有限;CXO(医药研发生产外包)及制药产业链上游:美国“对等关税”药品阶段性豁免,目前影响较为有限;原料药绝大多数品类本次豁免加征关税。可以说短期影响较小,后续关注美国制造业回流情况。
2025年2月,一份总统备忘录命令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和商务部对外国贸易伙伴的“有害”非互惠贸易安排展开调查。调查结果中,影响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的最重要的外国壁垒清单中,包括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IVD)。
一位长期关注IVD产业的投资人表示,“很多IVD产品都是中国生产,海外销售,这次美国加关税对他们影响巨大。”
2025年4月3日,国产医疗器械龙头企业迈瑞医疗公开介绍,年初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两次10%关税生效前,公司已提前根据意向订单在美国前瞻备货,因此今年美国销售的产品并不受本轮关税影响。
白宫针对一次性耗医用材,已于2024年提高过一轮关税。如注射器和针头的关税从0%提高到50%;某些个人防护设备,包括部分呼吸器和口罩,关税将从0%-7.5%,提高到25%。从2026年起,医用橡胶手套的关税税率,将从目前的7.5%增加到25%。
中国企业担心,美国合作方或要求公司适度降价以转嫁成本,导致相关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下降,从而对经营业绩构成不利影响。
同样,关税增加会在一定程度影响中国进口药械产品的毛利率,潜在影响后续供货量。不过,中国进口的药品中,来自德国最多,爱尔兰位居第二,因此药品受影响不大。
受到政策和中国市场的国产化偏好影响,跨国企业此前在中国做了大量本土化部署,成为帮助应对关税的一步棋。一位原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员工表示,近几年部分医院或地区的医疗设备采购中,会有国产产品优先条款,或是明确指定采购国产产品。因此,即便只是在中国进行最后一道组装程序,跨国医疗器械企业仍选择在中国建厂以便满足这些国产化需求。
2025年4月5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关于美国所谓“对等关税”的严正声明,表示美国 “对等关税”,绝大部分医用耗材、敷料、医疗设备及其零部件、康复用品等产品均受影响,特别是部分产品叠加美国政府过往无理加税措施,关税已达极高水平。
钱若凡认为,关税对美国带来的长期影响,可能比对亚洲生产企业的影响更大,“最终美国要解决通胀,一定要和这些国家谈判”。
“医药行业短期是受到影响的,因为会压制资本市场对中国医疗产业出海的预期。但是中长期未必不是利好。”钱若凡对《财经》分析。
一个很好的消化高关税的案例,是医用耗材。威廉希尔APP部分低值耗材产品在经历了2024年美国大幅加增关税后,震荡和调整后已经完成了全球产业链的供需格局再平衡。
一位医药行业分析师对《财经》分析,从耗材产业应对的情况来看,如中国的产能供应非美市场,其他国家产能供应美国市场。本次特朗普对其他国家也同时加征关税,这样对于国内产业而言,是一个积极的影响,竞争对手的价格优势被相对削弱了。
医用耗材企业面对2024年关税陡然抬升的思路可以借鉴——或者尽可能地实现本土化,或者逐渐淡化美国市场。
一些公司正在减少对美的依赖。如一次性医用穿刺器械商康德莱,在美国市场的销售收入在近几年呈下降趋势,2021年至2023年分别为2.67亿元、2.60亿元、1.59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的8.61%、8.35%、6.47%。
“短期来讲,中国对美国出口占比较高的药械企业,和出海意愿较强的企业,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一位医疗器械资本市场投资人士对《财经》分析。
一些长期依赖海外市场的中国公司,在加快调整步伐,但其境外业务占比依旧很高,如器械耗材企业采纳股份,2023年有九成以上的收入都来自外销。这也表明这些公司面临着一定的经营风险。
借着新冠疫情而成功出海的体外诊断企业九安医疗,其甲流、乙流和新冠三联检OTC/POC产品均已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权,并且美国政府订单方面,目前仍有存续订单还在执行中。
2024年,迈瑞计划启动至少10个海外本地化生产,并在全球设有十大研发中心,包括美国硅谷、新泽西、西雅图。
迈瑞医疗表示,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公司销往美国的产品便被加征关税,但这并未影响公司美国市场的拓展。2018年至2023年美国业务的复合增速达到了10%,目前美国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约6%,“目前美国业务的毛利率水平已经超过了70%,利润率也已超过加征关税前的水平”。
医用耗材企业稳健医疗在2024年加税之后告诉《财经》,“公司将加快美洲市场的本土化进程,降低此类政策风险的影响。”
九安医疗在2025年1月8日的投资者关系平台上公开回应,公司的业务受地缘因素影响很小。美国子公司iHealth,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当地运营,并注册了商标,拥有美国本土工厂,目前业务保持正常。
在药企中,百济神州属于对美出口占营收比例最高的之一。2024年,美国市场在百济神州的收入占比达51.4%,明星抗癌药百悦泽在美国的销售额达到138.90亿元。2024年7月,百济神州宣布其位于美国新泽西州霍普韦尔普林斯顿西部创新园区的全新旗舰基地正式启用。该公司表示,新基地确保供应链的韧性,避免全球供应中断。
同样,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布局也陆续展开。如美敦力目前在中国已经有五家工厂,分别在成都、上海、常州,覆盖的产品线也较广。
中国是GE医疗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GE在华销售的产品中,80%实现了中国本土化生产。此外,一些在海外完成组装的产品,核心元器件也在中国生产,如一款创新产品的换能器。
GE医疗相关人士曾在2024年11月告诉《财经》,GE医疗在华有六个基地、七个工厂。全世界所有GE医疗销售的产品中,每三台CT中有两台在中国生产,核磁则有一半,同时,全球60%的对比剂也是在中国上海的张江工厂生产。
前述医疗器械国际资本市场投资人士认为,近阶段的关税政策不会导致在华投资药械产业链的转移。因为中国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已经非常完善,这些都是相对重资产的投入,不太可能转移出去,“而且东南亚也有关税问题,有可能转移至东南亚的部分产能,还要转回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贾平凹 :人老了,躺在病床上才明白,废掉身体最快速的方式,不是抽烟、喝酒、打麻将,而是这2件事
恨国女许可馨,如今在美国发声:我移民了也结婚了,威廉希尔APP运气线
凯蒂·佩里(Katy Perry)等六名女性搭乘蓝色起源“新谢泼德”火箭升空
乌军HIMARS袭击库尔斯克的俄军第30摩步团指挥所,导致俄军7死4伤
消息称iPadOS 19将升级多任务及窗口管理,体验更像macOS系统
Apple Watch 用户 4 月 24 日合上健身圆环可获取特别限定版胸针